媒体集萃
永不褪色的“中央苏区乌克兰”
宁化县革命纪念馆(长征馆) 黄尉峰/摄
宁化,是当年中央红军重要的给养和后勤保障基地,被誉为“中央苏区乌克兰”。同时,它也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。1934年10月,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利后,上万名中央红军从宁化出发,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。
时光荏苒,长征精神、苏区精神在宁化生根发芽。在这里,一个个英雄故事依然鲜活,一处处革命旧址焕然一新,一段段红色记忆催人奋进……
往事,依然鲜活而感人
在宁化,一座革命纪念馆(长征馆)矗立在青山间。这是宁化县35个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项目之一,预计总投资2.1亿元。
宁化县革纪念馆(长征馆) 黄尉峰/摄
走进纪念馆,一段段令人泪目的红色往事依然鲜活而感人。
“天上无云不落雨,地上无媒不成亲;没有红军难解放哟,妇女永远泪淋淋;感谢红军得解放,妇女翻身做主人。”这是宁化苏区时期广泛传唱的一首客家山歌,道出了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奴役,更表达了宁化翻身妇女对救命恩人的感激之情。
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毛泽东、朱德、彭德怀、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,都曾在宁化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。1929年3月,红四军进入闽西地区,点燃了三明的革命火种。
各级苏维埃政权成立后,翻身得解放的穷苦大众以最大的热忱投入到巩固、发展苏区中,踊跃参军参战,大力支援前线。这里成为中央苏区稳固的大后方,成为中央红军重要的给养和后勤保障基地,被誉为“中央苏区乌克兰”。
割掉髻子当红军?张凌波/摄
“韭菜开花一杆心,割掉髻子当红军;保护红军万万岁,割掉髻子也甘心。”走进位于通往宁化县城要道边上的长征出发纪念馆,讲解员林梦佳用客家话唱着当地的歌谣,讲述当年宁化妇女割掉髻子当红军的往事。
1933年“三八”前后,为了完成制作十万双草鞋的任务,红色娘子军女战士组织广大妇女夜以继日,短短七天赶制草鞋17800双,名列福建省各大苏区之首,受到《红色中华》表扬。
长征出发前,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,她们还不分昼夜赶制军衣、草鞋支援红军。
红色娘子军是宁化广泛开展扩红支前的缩影。
据不完全统计,宁化共筹到20余万担的粮食,54万元的钱款,20多万双布、草鞋,6万多担油菜。其中,有10万担粮食是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形势最为严峻时筹到的。
“保卫苏区有责任,禾口淮土比参军,禾口扩红一千个,淮土一千多两人。”这首山歌歌唱的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扩红浪潮。当年仅13万人口的宁化县有16000人参加红军,也就是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位是红军战士。1933年10月禾口和淮土两个区只花了一个月就扩红2000余人,被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“我们的模范区(扩红)”和“筹粮模范区”光荣称号。
回望,为了更好地再出发
1934年10月,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利后,上万名中央红军从宁化出发,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。
长征前夕驻扎在宁化的红军主力有1.4万人,占了红军主力的16%。他们接到转移命令后从各驻地出发。其中红九军团后方机关是从宁化曹坊镇出发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。
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战是湘江战役,至今当地还流传着“三年不饮湘江水,十年不食湘江鱼”的说法。
在湘江战役中,宁化数千名子弟兵所在的红34师,临危受命,奉命阻击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,掩护中央机关渡过湘江。5天的激战后,中央机关渡过湘江,而红34师却被重重包围在湘江东岸无法渡江。他们向东突围进入湖南道县后,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,伤重被俘,最后趁敌不备断肠明志,壮烈牺牲。
据史料记载,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,6000多名宁化籍红军战士中幸存的仅有58人。
近年来,三明市、宁化县全面梳理宁化籍红军烈士信息,经逐个查证对照,共梳理出1973名烈士信息、33名红34师烈士名单。
“回望,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。挖掘和整理当地红色历史,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。”宁化县苏区办负责人王晓慧说。
据悉,目前,宁化全县普查登记红色文化遗址共137处,普查工作仍在继续;凤凰山红军街、凤凰山革命委员会旧址、五通庙等20余处红色遗址抢救性修缮基本完成,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建设正有序推进。
作者:方炜杭 全幸雅 徐文锦 刘才恒